最新公告

中医

当前位置:首页 - 健康讲堂 - 中医

探秘中医神奇第一期:寻腰痛舒缓之妙法

发布时间: 2025-07-02 21:17:24 点击量:32

  腰痛的发病现状令人担忧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权威数据:2020年全球范围内约6.19亿人存在腰痛问题,预计2050年腰痛人数可达8.43亿人,这意味着“十人九腰痛”现象将会发生。

  一、中医对腰痛的理解

  腰痛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,属中医学“痹证”“腰痹”“腰腿痛”的范畴,是指因外感风寒湿邪、内伤劳损或挫闪导致腰部经络阻滞、气血运行不畅,或肾精不足、腰府失于濡养,出现腰部一侧、两侧或腰脊正中疼痛、僵硬、活动受限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。

  腰痛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,也间接地给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担。

  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腰痛中的应用广泛且多样,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、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来达到缓解疼痛、恢复功能的目的,具有临床疗效明显、安全性高、无不良反应、价格便宜等优点,现介绍如下。

  二、中医适宜技术方案及操作方法

  1.艾灸

  作用原理:艾灸通过温热效应,起到温通经络、散寒除湿、消肿止痛、活血化瘀的作用,适用于风寒湿痹型腰痛。

  操作方法:

  穴位选择:肾俞穴、大肠俞穴。

  定位方法:以解剖标志为准,如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;大肠俞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1.5寸约两横指,即患者食指和中指并拢的宽度。

  操作:将艾条一端点燃,对准穴位,距离皮肤约2~3cm处,以患者感到温热而不灼烫为宜,每穴灸5~10min。

  注意事项:注意艾条与皮肤的距离,避免烫伤;孕妇、皮肤破损处禁用。

  2.拔罐

  作用原理:拔罐能起到活血化瘀、通经活络、清热解毒、祛风散寒等作用,适用于瘀血阻滞型腰痛。

  操作方法:患者俯卧位,在督脉和两侧的膀胱经区域涂抹适量润滑剂,选择合适的火罐先进行闪罐,然后沿经络走向推移走罐,在阿是穴旋转揉罐,最后留罐于阿是穴10 min。隔天一次。

  注意事项:拔罐时间不宜过长,以免起水泡;皮肤破损、出血倾向者禁用。

  3.药物熏蒸

  作用原理:药物熏蒸能起到温通经络、散寒止痛、祛风除湿、活血化瘀的作用,适用于寒湿、湿热型腰痛。

  操作方法:将药物(如艾叶、桂枝、生姜、川芎、红花、当归、羌活等)置于熏蒸器中,加水煮沸,将熏蒸器移至床旁,用中药蒸汽熏蒸患者腰部,每次15~20min。

  注意事项:熏蒸时保持适当距离,避免烫伤;熏蒸后注意保暖。

  4.穴位按摩

  作用原理:通过按摩刺激穴位,调和气血,缓解疼痛,适用于各种类型腰痛。

  操作方法:

  穴位选择:委中穴、腰阳关穴。

  定位方法:委中穴位于膝盖后面腘横纹中点;腰阳关在腰部,当后正中线上,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
  操作: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穴位,力度由轻到重,每穴按摩3~5min。

  注意事项:按摩时力度适中,避免损伤皮肤。

  5.刮痧

  作用原理:刮痧能疏通经络、驱邪外出、解痉镇痛,适用于实证腰痛。

  操作步骤:

  部位选择:腰部疼痛区域及膀胱经循行部位。

  操作:涂抹适量刮痧油,持铜砭刮痧板采用“徐而和”手法沿经络方向由上至下刮拭,力度适中,以皮肤出现红色痧点为度。

  注意事项:刮痧力度不宜过大,以免损伤皮肤;刮痧后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;刮痧后可饮用300~400ml温开水;0.5h内手不洗冷水,4h内不洗澡。

  6.中药外敷

  作用原理:中药外敷能直达病所,温经散寒,活血化瘀。

  操作方法:

  药物选择:根据腰痛类型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,如艾叶、红花、川芎、麻黄、桂枝、红花、赤芍等。

  操作:将中药研末,用醋或酒调成糊状,敷于腰部疼痛区域,用纱布覆盖固定,每日更换一次。

  注意事项:注意观察皮肤反应,如有过敏立即停用。

  7.耳穴贴压

  作用原理:耳穴贴压能调节脏腑功能,活血化瘀、理气通络从而缓解疼痛。

  操作方法:

  穴位选择:选择腰骶椎、神门、肾、肝、脾、膀胱、皮质下、枕小神经、耳大神经、三焦等耳穴。

  定位方法:根据耳穴图谱定位。

  操作:用王不留行籽贴于相应耳穴上,轻轻按压至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宜,每日按压3~5次,每次3~5min。

  注意事项:保持耳部清洁干燥,避免感染。 

  三、案例分享

  案例一:

  患者:孙先生,82岁,因10天前逐渐出现腰部局部疼痛,针刺样疼痛,腰部活动受限,向左下肢放射痛,自行贴敷“膏药”,症状未见好转。

  中医辨证施护:

  采用艾灸肾俞、大肠俞穴,每次10min,每日一次。

  配合委中穴按摩,每次5min,每日两次。

  中药外敷艾叶、红花、川芎糊剂,每日更换一次。

  耳穴贴压选择腰骶椎、神门、皮质下、耳大神经、枕小神经、肾、肝、脾、膀胱、三焦等耳穴,隔日更换至对侧耳穴。每日按压3~5次,每次3~5min。

  效果反馈:治疗一周后,腰部疼痛明显减轻,活动度增加。继续治疗两周后,症状基本消失。

  中西医结合:在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,结合中医护理适宜技术,增强了治疗效果,缩短了病程。

  案例二:

  患者:李女士,38岁,因外感风寒导致腰部疼痛,活动受限,伴畏寒、发热。

  中医辨证施护:

  采用拔罐疗法,留罐10min,每日一次。

  配合刮痧疗法,刮拭腰部膀胱经,隔两日一次。

  艾叶、桂枝、生姜等药物熏蒸腰部,每次30min,每日一次。

  效果反馈:治疗三天后,畏寒、发热症状消失,腰部疼痛明显减轻。继续治疗一周后,症状完全消失。

  中西医结合:在西医解热镇痛药物治疗的同时,结合中医护理适宜技术,加速了病情好转。


  供稿:中医科 李双平 毛新

  校对:张 拓

  审核:于天甲
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: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地址:哈尔滨市呼兰区建设街1号 咨询热线:0451-57335854,0451-57337472 网站电话:0451-57328499
网址:www.hljjh.cn  hljjh.org.cn
本网站所刊登各种新闻、信息、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所有
黑ICP备12002574号 哈公网监备2301000200426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