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公告

结核病知识

当前位置:首页 - 健康讲堂 - 结核病知识

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健康教育

发布时间: 2017-12-21 11:16:02 点击量:4982

 肺结核是一种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,以咳嗽、咳痰、午后低热为主要特点的消耗性疾病。在我国,目前有结核菌感染者近4亿,活动性肺结核患者500余万人,结核成为社会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。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终身性疾病。WHO有关资料表明,糖尿病的患病率、致死率、死亡率已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三位,糖尿病造成的死亡,已居当今社会死亡原因的第五位。根据当前肺结核、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统计,两种疾病的发病率都在逐年上升。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每年以24.75%的速度递增,且痰菌阳性率、空洞率及复发率高,治疗十分困难。因此,除了早发现、早诊断、实施强有力的化疗、严格控制血糖外,对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健康教育是减少疾病传播、预防并发症、提高疗效的关键。

    一、 心里健康指导: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,病程长,需要长期服药,病人易产生悲观、焦虑、消沉、抑郁等情绪。而糖尿病是终身疾病,其病程亦呈慢性,患者常因反复血糖偏高而导致紧张惧怕心里,应根据不同的病人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,并有组织、有计划地进行肺结核、糖尿病的科普知识宣传教育,客观地向病人介绍疾病有关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,史患者认识到糖尿病及肺结核是可防可治的疾病,同时使用语言技巧,取得与病人的情感沟通,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,给予必要的疏导和劝慰,鼓励病人树立信心,并告知良好的情绪有利身体康复,应该正确发挥心理防御机制,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。

    二、 饮食指导: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病人,应在糖尿病饮食基础上,适当给予高蛋白、高维生素、高热量饮食,已以补充机体消耗。根据病情和病人活动情况制定膳食原则:1.合理控制总热量,指导病人控制理想的体重。2.平衡膳食,每日应均匀摄入谷薯类、蔬菜水果类、蛋白质类、脂肪类四大食品,合理搭配。3.限制脂肪摄入量,以植物油为主,少食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;蛋白质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:忌食葡萄糖、蔗糖、蜜糖及其制品。4.主食类食品提供粗制米、面及适量杂粮。5.餐次安排要合理,按早、中、晚餐各1/3的热量或早餐1/5,中、晚餐各2/5的热量分配。6.严格执行三定制度,定时、定量、定餐。

    三、 疾病的消除隔离知识指导:据报道,每个肺结核传染病人每年大约可传染病人10-20个健康人。教育病人在咳嗽、打喷嚏时,用口罩、手帕或两层餐巾纸遮住嘴,加强预防措施,做好口腔护理,及时更换内衣、床单。注意室内定时通风。室内每日用500mg/L的含氯消毒溶液喷洒;餐饮具、药杯用250mg/L的含氯消毒溶液浸泡10min后清洗,再煮沸消毒30min:病人的痰、血等呼吸道分泌物应装入盛有2500mg/L的含氯消毒溶液的容器内,并加盖,浸泡2-4h后焚烧。

    四、 用药指导:代谢紊乱、营养不良、免疫功能损害是促使结核菌生长繁殖和静止病灶复发的主要因素,而肺结核加重胰岛负荷,胰岛素受体功能下降,糖耐量降低,血糖不易控制,两病并发需同时进行积极治疗。肺结核治疗的原则是早期、联合、适量、规律、全程,主张三联以上联合用药,一定要达到疗程。发生肝肾功能损害,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等副作用时,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。在糖尿病治疗上,原则是要严格控制血糖、合理饮食、适当运动锻炼和有效药物治疗。根据血糖情况,随时调整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物的剂量,特别是在强化治疗时更应注意低血糖的出现。

    五、 活动休息指导:我们鼓励病人多注意休息,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,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,病情稳定后忌剧烈活动,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,如进行太极拳、慢跑、散步等。

    六、 预防并发症的指导:保持皮肤清洁,避免损伤。穿宽松柔软的透气好的衣服、合脚舒适的鞋袜,不要过紧。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超过50°C,以免烫伤,如发现皮肤破损及时处理预防感染。

    通过健康教育,不仅使患者对结核病及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了详细了解,而且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,加深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尊重,为病人进行自我管理,提高遵医行为及服药依从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,加上坚持服药,定期复查胸片及肝肾功能,治疗过程出现新问题及时就诊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,从而促进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,掌握疾病及相关知识,有良好的自我监测和自我保健能力,规律、全程完成足够的疗程,提高结核病治愈率,减少传染源播散,减少耐药菌的发生,从而增强了治疗效果。
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: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地址:哈尔滨市呼兰区建设街1号 咨询热线:0451-57335854,0451-57337472 网站电话:0451-57328499
网址:www.hljjh.cn  hljjh.org.cn
本网站所刊登各种新闻、信息、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所有
黑ICP备12002574号 哈公网监备23010002004266号